影响力笔记—关于冷漠

当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,扶老人的故事就浮现在我脑海,简直就是翻版,一模一样。
这个故事是这样的:一个女人在一条街道上被一名杀手追杀,这条街道上有38名遵纪守法的公民,却没有一个人报警。直到这位女士死亡后,有一人路过,报了警。
报纸对此事大加宣传,批评人们的冷漠,有几位所谓专家也在此时跳出来批判社会的冷漠,仿佛整个社会都得了冷漠病。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设定。
从直觉上来看,的确如此。对应到国内扶老人的事件,是不是一模一样呢?
或许不然,社会真的冷漠吗?我看到很多人其实并不冷漠,而有一项研究也是如此。
研究结论:当一个人需要得到帮助时,在场的人数少,更容易获得帮助。
研究根据:首先引入一个名词—“多元无知”
根据从众理论,大家会根据别人的行为来作出自己的行为,模仿别人的行为,是因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,模仿别人的行为会减少自己犯错的可能。而当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,就会出现多元无知—没人知道怎么做,所有人都不动,于是其他人就会模仿别人不动。
同样,在人数多的时候,每个人分担的责任成本会降低,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去做。但是这也会有一个度,如果过了某个度,被帮助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。
这个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谚语来形容:一个和尚有水喝,两个和尚挑水喝,三个和尚没水喝。
在后来的研究中也证实:实际上在人们确定别人有危险时,去帮助的可能性很大,基本在80%以上。而在某些特殊场景,更是达到100%的帮助率。
在另一个研究中,如果在现场有三个人,看到别人需要帮助,而其中有两个人如果被故意告知要无动于衷,被影响的另一个人所采取帮助率极低,只在10%左右。
总结: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,极其容易被其他人利用。但是当只有一个人的时候,没有了外界影响,在特殊场景中,反而会做出正确的事。我相信社会并不冷漠,即使在扶老人这一项。

关键词:责任负担成本,多元无知,《影响力》


数据来源:《影响力》

 
评论
© 满满满 | Powered by LOFTER